非洲猪瘟给我国生猪产业带来了深远影响,消毒、生物安全体系概念深入人心,由于不少体外寄生虫等病媒生物参与非洲猪瘟传播,因此要重视猪场病媒生物的防控。2020年11月12日,在广州花都举办的“2020防非扩产峰会”上,华南农业大学副教授翁亚彪就这些问题做了详细分享,要密切关注苍蝇等节肢动物和寄生虫的防控。
华南农业大学副教授翁亚彪
非洲猪瘟的传播感染方式除了污染物、病猪、带毒野猪等接触传播之外,生物学和机械性的虫媒传播也是一个重要传染方式,软蜱、苍蝇、蚊子、蟑螂等虫类和寄生虫感染不可轻视。从俄罗斯非洲猪瘟发病情况分析,其每年6~9月份是发病高峰期,与虫类在夏季高度活跃密切相关。
为什么非洲猪瘟虫媒传播影响这么大?翁亚彪认为,这与非洲猪瘟病毒耐受性和存活特性有关,非洲猪瘟在外界(包括物体、生物表面)可以长期存活,为虫媒传播创造了条件。比如说,苍蝇这种猪场非常常见、食性复杂的昆虫,在其成虫采食过程中就可能在猪粪便或其他分泌物中沾染病毒,而其短中距离飞翔(6~8km/h)的习性,能让各类病毒有更广的传播可能。
养殖场要针对苍蝇做好物理隔离、药物灭蝇等工作,但同时也要做好对蟑螂、蚊子等其他节肢动物和老鼠等小型动物做好防控。可以采取以下措施:
1、物理手段:使用隔离的纱网等,但效果好,但实施较为困难;也可以采用紫外灯等诱杀。
2、化学手段:根据其生长、变态特性,使用成虫杀虫剂和幼虫杀虫剂杀灭成虫和幼虫,此谓之立体防控方案。
此外,猪场还要做好其他寄生虫的传播控制。目前已有众多研究结果表明,钝缘软蜱是非洲猪瘟病毒重要宿主和传播媒介,不可轻视。翁亚彪介绍,非洲猪瘟病毒可以经蜱期、蜱卵、交配传播。而蜱虫吸血是其生存的方式,具有多次吸血、多次产卵和超强耐饥饿的能力,使其存活时间长达8~10年,在适宜情况下可达15年。一旦非洲猪瘟病毒进入蜱循环,这个地区将长期成为疫源地。
针对猪的体表和体内其他寄生虫,翁亚彪建议,要针对性制定科学的驱虫计划,制定适合本猪场的驱虫方案,并且长期坚持实施。
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