据中国证监会网站2月1日消息,证监会就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涉及的《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管理办法》等主要制度规则草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。资本市场期待已久的注册制改革将全面落实。这一重大改革又将对农牧企业的上市之路产生怎样的影响呢?
中国股市的注册制改革也并非突然实施,2018年11月5日,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宣布,在上海证券交易所(以下简称上交所)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,标志着注册制改革进入启动实施阶段。随后创业板、北交所也相继试点注册制。总的看,经过4年的试点,市场各方对注册制的基本架构、制度规则总体认同。具备了向全市场推广的条件。这次的全面改革其实就是将在科创板、创业板、北交所试点成功的制度,正式在沪深主板全面实施。
注册制和现行的核准制相比,核心区别在于主管机关(证监会)的权限。在核准制下证监会不仅要负责对文件内容真假核实,还要对发行作实际判断,而在注册制下中介机构自主判断股票价值,发行价格由市场决定。好的公司可以上市,不好的公司也可以上市,这里好的坏的区别在于是否盈利,而不是财务是否造假。
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全面注册制之后可能会带来几大变化:
一、新股不能无脑打新,新上市的主板公司不会出现以前首日23倍PE+44%的标准开局,像已经实施注册制的创业板和科创板首日破发也稀松平常。投资者阅读招股说明书和募股说明书变得非常重要。
二、注册制降低了公司上市的要求,会出现大量良莠不齐的上市公司,每年上市的公司会出现数量级的变化。
三、中小型股票估值逐步合理化,会接近成熟市场的估值,垃圾股会被市场彻底抛弃,借壳上市的壳资源概念股消失。目前国内中小型股票仍是全球估值很高的一档。
四、会出现涨幅百倍甚至是千倍的公司,也会出现几分钱的垃圾股。投资者可能会在公司的初创期买到未来有发展潜力公司的股票。
而对于农牧企业来说,一个显而易见的变化就是,单纯的上市难度可能会大大降低。一直以来,农牧企业受制于行情的剧烈波动以及生物资产的不确定性,IPO之路可以说是相当坎坷。比如连续三年盈利这条,就让众多农牧巨头竞折腰。
就以刚过去的2022年为例,根据农财宝典新牧网记者的统计,先后有十一家农牧企业冲击IPO。其中仅有山东邦基在上交所上市,澳亚集团在港交所上市,美农生物在深交所上市。剩下的8家企业中,播恩集团成功过会。增鑫科技、大地牧业、龙江和牛3家企业完成了申请书递交。而扬翔股份和石羊农科直接选择了撤回申请。红星美羚则干脆被证监会否决了申请。最离奇的是大牧人,好不容易过会成功,却突然因股权纠纷遭到实名举报,目前仍是前途未卜。
进入2023年,对农牧企业上市的最大考验仍然是盈利这条红线。根据农财数读的统计,刚刚公布2022年业绩的11家上市农牧企业中,就只有6家盈利,仍有5家亏损。尤其是在盈利的数值上,刨除一枝独秀的盈利130亿的牧原和盈利53亿的温氏,其他企业盈利均在3亿以下的水平。特别是养猪版块,几乎全线亏损。已经上市的老大哥们都如此艰难,还在冲击上市的后来者的盈利状况也可想而知。
事实上在公布注册制改革前,今年最新的IPO申请名单里,农牧企业就难觅踪影。据证监会、上交所、深交所、北交所披露的IPO排队企业名单显示,截至2023年2月2日,中国证监会受理首发及发行正常排队企业292家,沪市主板170家和深市主板122家;截至2023年2月4日,创业板331家,科创板156家,北交所77家。
在800多家企业中,农牧企业仅有去年已经过会的播恩和大牧人、仍在申请的增鑫,还有认养一头牛和骑士乳业这两家乳业公司,以及在北交所申请的大飞龙动保。真正申请上市的畜禽养殖企业几乎没有。
受限于此前A股的严苛标准。有不少农牧企业会选择尝试港股。比如天兆、德康都曾在港交所申请IPO。其中2021年申请过一次的德康,最近又卷土重来。1月31日,德康向港交所主板又一次提交上市申请。招股书透露2020-2022前三季度公司利润分别为36.08亿元、-31.73亿元和8.52亿元。不知道这个成绩能否助力德康再次IPO成功。而注册制之后,这些冲击港股的企业会不会选择回归A股呢?
在全面实施注册制之后,理论上来说,监管部门不会再以农牧企业是否盈利作为审核标准。而是只关注农牧企业披露的经营数据是否真实合规。即便亏损,只要是真实的亏损,依然有上市的资格。而上市之后,资本市场会用真金白银来对农牧企业的业绩作出评价。正如目前已上市的农牧企业中,盈利和股价一样是天差地别。而且未来会不会有更多的农牧企业步雏鹰的后尘,同样也是一个未知之数。
笔者更愿意相信,注册制的全面实施,对于真正有长期发展打算,但却受困于一时行情的优质企业,将是一个利好,他们将有机会获得从资本市场得到助力的机会。最终能够让优秀的企业真正成为行业主流。